发布时间:2022-09-28 14:21:18
——音乐界纪念马可诞辰百年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些歌虽然年代久远,但即便是“90后”“00后”也能跟着哼唱几句。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今年,是这些经典旋律的创作者——音乐家马可诞辰100周年。日前,由中国音协和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马可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多位音乐家及马可的家人从不同角度回顾了马可为民族音乐不断奋斗的一生。
而就在此次座谈会的前夕,中国音协收到了94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为马可百年诞辰纪念的题词。虽然他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来到座谈会现场,但以笔带情,表达对老战友、老兄长的怀念。贺敬之写道:“永远的马可,永远的革命精神,永远的艺术精神,永远、永远的马可精神。”
辉煌而传奇的一生
成长于民族危难之时的马可,少年时代便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父亲出生在动荡的1918年,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第五元素胶囊 正品保障向,做一个化学家,科学救国。但是,卢沟桥的炮声粉碎了这个梦想,他毅然放弃了在河南大学化学系的学业,不顾一切投入抗战宣传当中。”马可的女儿马海星回忆。
放弃学业两年后,马可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算来,东飘西荡,也快两年了。好多朋友替我惋惜,说我不该抛掉用功的好学生不做,居然唱了两年戏。我十分明白这个。可是我更明白,这两年我毕竟不是白跑了的,我有一件重要的收获,这收获足以补偿这两年的损失而有余。那就是:我认识了那些真正的国家主人翁,同时却是被压榨着的劳苦大众。”时代大潮无意间将马可造就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曲家”,更从此开始了他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大众共呼吸的生涯。
1939年,马可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接受党的革命文艺理论的熏陶,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了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并将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原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可随鲁艺转战东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投入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及《人民音乐》杂志社主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马可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革命情怀,热情拥抱每一次历史变革,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就了光辉而传奇的一生。
不忘艺术为民的初心
马可的音乐创作活动开始于1936年,那年他18岁,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组歌《第五元素口服胶囊多少钱一瓶大寨路》完成于逝世前夕的1976年,创作生涯持续了40年;他的文学著述,如以1935年4月的诗歌《无题》计,到1975年10月纪念冼星海逝世30周年的《追念他,为了永不忘记》,也是4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说:“马可创造了自己,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于20世纪的中国‘大时代’,成为这个‘大时代’的一位‘真汉子’。”
1940年到1944年间,除了1941年外,马可几乎每年都有一次长短不等的深入民间的经历,4次活动相加,超过了一年时间。鲁艺师生一方面用文艺节目服务于民众,另一方面则是从群众中采集众多优美动听的各类歌曲。
乔建中认为,鲁艺所开展的持续多年的民歌采集活动,与传统的方式完全不同。在此之前,历代记录下来的歌谣、民歌基本是唱词而无乐谱。而马可与鲁艺的战友们所记所录则是词曲兼备,并一律标明采集地点、时间乃至歌者。如此完整的采集记录方式,实际上是20世纪的音乐家第一次开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考察,也为1950年以后更大规模的民间音乐普查和“现代整理”建立起一种规范。
“这是鲁艺师生为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传承立下的一项世纪之功,对于马可本人而言,则成为他当时以及后来写作歌剧音乐的宝贵资源。”乔建中说,这样反复与民间艺术家的接触,很自然地酿成了马可对中国传统音乐真诚敬重、虚心学习的精神,可以说,没有这样“到民间去”“眼光向下”的生活历练,也就没有那一代人群体性的历史功绩。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盛赞马可是在“学习民间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马可的作品在艺术上的至高地位,得益于他脚踩民间土地,胸怀大千世界,始终低头劳作,不忘艺术为人民的初心。”王黎光说。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作曲家关峡认为,如今在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深入研究马可的创作而得到解决。“如果只是将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五元素胶囊多少一瓶稍加改编,《北风吹》成不了喜儿的音乐形象;如果只是简单将中国戏曲的唱段强化,《恨是高山仇似海》也不会如此震撼人心;现在民族歌剧中困扰我们的宣叙调问题,马可已经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解决了。研究马可,可以破解我们现在技术上的难题。”关峡说。
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马可的贡献在于“三原则”:接受新歌剧历史经验,将生活现实、民族传统、外来影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向戏曲学习,继承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体系;创造新歌剧与改革旧戏曲并行。“现在,中国歌剧界有人认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我认为,前辈的成功经验证明,中国歌剧要与人民大众接轨、要与民族文化接轨、要与民族传统接轨。”
王黎光直言,如今文艺界文艺富豪、文艺土豪多,文艺家少,“我们应该再听一听《咱们工人有力量》,想想我们心中能够撞击出多少流淌在人民心中的旋律。”